发布时间:
来源:
英国富中传媒

東華禪寺的來歷
東華禪寺的歷史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有着直接關係。相傳在西漢年間,佛教先由西域商人帶入中國,並影響至皇宮。漢明帝永平十年間,明帝夜夢金人,於是便把佛法迎請到了中國,並正式批准佛教大師在中國建寺弘法。
印度佛教文化的引進一直遵循着兩條路線:西北的西域之路和南方的水路。從西北「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的這條路線,走西域過青海甘肅直至西安,歷史悠久。而南方的水路是在漢武帝時期所開闢,從南海經東南亞,越孟加拉灣,到印度半島的東南部,再抵錫蘭(今斯里蘭卡)。
東華禪寺的初始奠基人——東印度的高僧智藥三藏禪師便是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震旦(中國)。智藥禪師在俗家時為一小國王子,得道開悟後便依使命東渡震旦傳教布道。禪師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航海抵粵,行腳途中路經今日翁源地區,見此地境界非凡,山形、靈氣酷似印度靈鷲山,便將其取名為「靈鷲山」,同時在此創建「靈鷲寺」,該寺便為東華禪寺前身。
智藥禪師來華期間主要在韶州地區弘法,一生先後在該區域創建了四座寺院:靈鷲寺、粵華寺、寶林寺和西華寺。
六祖東華法緣
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六祖在湖北黃梅受衣缽後南歸回家鄉時經過此地,在東華三聖洞內隱居了一段時日。後來此地便有了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六祖大師在隱居期間收了一個名叫定慧的徒弟。大師離去時,弟子與信徒問他歸期幾何,他抬手指着一塊石頭(坐落於今東華將軍樓前)鄭重地說:「等它開花了,我便歸來。」 。
隱居期間,六祖將靈鷲寺改名為東華寺——「東」即「東土」,「華」即「華夏」。寓意佛法將在華夏大地上花開果現、廣出聖眾。之後,六祖被一名任韶州府刺史的皈依弟子請到了曲江縣去住持寶林寺,也就是今天的南華寺。
唐宋東華鼎盛
東華禪寺在唐宋時期香火繁盛,據《韶州府志》記載,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寺院常住僧人達二百餘人。據過去寺院記錄比例,居士多為僧眾數量的翻倍,若僧眾數量為二百,則意味着當時東華寺常住人口至少有四五百人,這已是大寺院規模。
沒落後重發掘
明清以後佛教在中國漸入蟄伏期。彼時老東華寺僅剩頹垣遺址,但仍有兩三名和尚在。到本世紀2002至2003年間,幾位外國僧侶根據史書《始興郡》記載,到韶關始興縣尋找靈鷲寺,未果。後至韶關統戰部詢問,被告知靈鷲寺地處今日翁源縣,因古時在始興郡的管轄範圍內,故被錄進始興郡地誌。尋訪者翻查了韶州府的歷史後方知,原來靈鷲寺即是今日翁源縣的東華禪寺。
東華禪寺復建始末因緣

東華禪寺於2000年開始籌建,2006年開工,2008年落成。前期經過規劃、設計、勘探、報批、報建及籌集資金等,準備了6年,到2006年9月23日,主體建設正式動工。時有五個施工隊,三百餘工人同時開工,每日工地上機器轟鳴,車水馬龍,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主體工程的建設,並於2008年10月2日舉行寺院落成慶典。
東華禪寺復建成果
承繼「東華禪寺」這個千年的歷史名號,在無房無壟,僅剩斷壁頹垣的遺址上,經過十多年年的重建,最終形成了現今整體佔地面積2300多畝,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的十方叢林道場。目前投入建設資金四億多元(政府出地,十方信眾功德建造)。主體規劃為四大區域:男眾道場區、女眾道場區、禪學院區和養老區。如今寺院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尚有「東方國際禪學院」和「國家級五星養老院」兩項重要工程在籌建中。
【來源】東華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