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9月11日电 题:带着情怀与责任,这群留学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点亮通往未来的微光……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古往今来,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句不胜枚举。“人生海海”,老师的传道授业、指点迷津、温情关怀,总能让或年幼无知、或迷茫求索的我们看到前路的光亮。
今天是教师节。在我们致敬所有老师、教育工作者的同时,也想为一群“留学生”送去节日的祝福。
他们求学海外,回来深入贫困地区,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憧憬,亦为他们托起未来的希望!
克服困难 适应当地
对许多留学生而言,支教地区的环境往往比较艰苦。但他们总能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当地。
2018年暑假,英国留学生沈晓玲报名参加了由中国留学生爱心基金会组织的留学生暑期支教项目,到云南当上了一名山区支教老师。
在采访中她表示,在英国读大学的时候,就很羡慕国内同学可以参加多种多样的支教活动,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因此,在朋友圈看到关于支教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后,沈晓玲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顺利通过面试后踏上了支教之旅。
沈晓玲的支教地点是云南省南涧县无量山里的发达小学。支教刚开始时,她并不习惯。
“山上学校的基础设施较差,洗澡也基本是用冷水,而且我们的学校还是旱厕,夏天味道较大。”她说,但她清楚自己来到这里的原因和使命,她让自己用最快的时间适应当地的生活。
湖南长沙“90后”女孩龙晶睛也是一名留学生。从2011年第一次赴湖南湘西山区支教,每年假期期间她都会组织全球各地的志愿者,来到各个地区的贫困山区进行支教。
在某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发现龙晶睛腿上很多被蚊虫叮咬的痕迹尚未消肿,便问及她如何适应种种艰苦的条件。
龙晶睛笑着说,“想到孩子们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就觉得这些困难不算什么了。”
多元授学 真诚陪伴
支教过程中,留学生们结合自己海外所学,为当地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在教授孩子们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开拓了大家的眼界。
2019年是墨尔本大学中国支教社与琼海长江学校的第三年合作,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有志愿者前去支教。
这一年,来自墨尔本大学的7名中国留学生作为志愿者支教期间,分享学习生活感悟,将国外的学习与教学理念有机地融入当地的教学经验, 为学生带来新知识、新事物。
2010年,彭杨毕业于法国鲁昂商学院,也是在那年她接触到海外学子扶贫支教项目暑期英语周支教活动。5年后,她和其他9名志愿者一起走进了四川省大巴山。
“留学生们在国外接触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跟国内不一样。我们想用我们在国外上课的经验,还有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英文的经验,来提高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彭杨说。
彭杨教的班级有28名学生,其中有12个留守儿童。志愿者注意到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为了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孩子,他们进行小班授课。“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特别渴望别人去关心他们。我们鼓励他们,他们也愿意和我们做朋友。”
留学生谭轩参与支教多年。在她看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是支教的重点。“表达是整体性的,不光是鼓励学生英文的表达,也包括他们中文的表达。实用性、互动性以及鼓励表达,是我们一直在坚持执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在贵州铜仁山村,龙晶睛了解到一名男孩遭遇了校园霸凌。她便请来美国资深戏剧教育专家Mark,帮助孩子们以换位扮演的方式消除偏见和冷漠。她说,通过模拟社会生活的戏剧课,孩子们将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情况,为走出大山做好准备。
带去改变 收获感动
在“朝夕相处”中,支教留学生为孩子们带去改变,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孩子们的真诚回馈,亦让留学生们感动不已。
“谢谢两位姐姐这些天带给我的快乐,虽然才认识几天,但是仿佛我们已经是好多年的朋友。我会一辈子记得你们。”曾在四川省大巴山支教的留学生马娜娜接到这张小纸条时,眼眶红了。
写纸条的是班上一个叫“本”的小男孩,黑黑的,胖胖的,内向少言。上课时,马娜娜总是让他起来回答问题,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更开朗。
在一次主持人选拔赛的才艺表演环节中,“本”没有表演节目,而是鼓起勇气跟所有人讲他的真心话。他哽咽地说,他原本不敢来参加选拔,是老师和妈妈的鼓励让他有了勇气。
沈晓玲说,支教结束的前一天晚上令她印象深刻。
那晚,支教成员正在办公室开会,有个孩子故作神秘地前来,将团队所有人带到了教室。
沈晓玲回忆说:“在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路上,孩子们不停地给我们撒着花瓣。我们走进教室时,原本漆黑一片的屋子突然亮了灯。孩子们请我们快快坐下,他们站在讲台上开始了文艺表演。”
在教室的黑板上,写满了所有老师的名字,孩子们还认真地写下了“我爱你,老师!我们会想念你”。
借助支教项目,每年总有不少留学生走进中国贫困地区。他们带着情怀与责任感,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孩子们的老师及生活里的亲人。
今日教师节,小侨真诚地祝愿留学生支教群体节日快乐!
感谢你们的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点亮通往未来的微光。
我们亦相信,孩子们也会将这份感动转化为改变命运的力量!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南日报;作者:马秀秀;ID:qiaowangzhongguo)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