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個法律垂直大模型在廣州發布。(大公文匯網記者盧靜怡攝)
(大公文匯網記者盧靜怡廣州報道)AI在法律領域的應用進入新階段。內地首個法律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內容大模型」發布會日前在廣州舉行,現場還進行了學術比賽頒獎及新書發布。研發團隊負責人、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燕玲向本網記者透露,「港澳版」法律大模型已同步研發完成,計劃適配不同法系,拓展跨地域、跨法域的規則覆蓋,滿足跨境法律業務需求,未來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法律銜接提供支持。
王燕玲指出,傳統通用大模型在處理法律問題時常出現「外行式」回答,甚至會忽略司法解釋的更新,難以在法律實務中使用。而該法律AI大模型通過一體化架構,結合法律知識圖譜和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可溯源、可驗證,精準匹配法律依據。
研發團隊已整合超過2億份裁判文書、420萬部法律法規,並設立動態學習機制,能隨司法實踐不斷迭代。王燕玲舉例,飲酒駕駛的入罪標準在2023年底有新解釋,通用模型依舊會判定「酒駕即犯罪」,而該AI大模型已能識別低於150mg/100ml且無從重情節的情況「不構成犯罪」。
目前,廣東、安徽等地已引入該系統。湛江市司法局在新《行政複議法》實施後,案件量倍增、人手緊缺,局長羅東玲坦言一度「每日睡眠不足五小時」。引入「小包公」後,案件焦點識別準確率達100%,證據採信率約95%,文書撰寫時間縮短七成,大幅減輕工作壓力。
在檢察領域,清遠市人民檢察院利用該系統繪製人物關係圖譜,辦理公益訴訟時有效識別傳統辦案容易遺漏的涉案人員。部分惡性案件中,AI量刑建議亦成為參考。該院檢察官AI工具使用率達100%。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