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闸门,编号313。”香港理工大学混合沉浸式虚拟环境实验室内,赖纬乐教授抬手轻点,一座残缺的机枪堡随即浮现在墙面3D影像中。“战后,大多数机枪堡的闸门被拆毁,它是罕有的‘幸存者’。”他回身望向South记者,平静地说道,“战争已经过去80年,大部分香港的战争遗迹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岁月中,但那段残酷的历史该被遗忘吗?”
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系主任(教学)、“揭示失落的香港二战遗产”项目负责人赖纬乐教授
赖纬乐任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从事地球物理相关工作,2023年起与来自历史、数学、地理、物理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及学生组队,启动一项名为“揭示失落的香港二战遗产:地理空间和地球物理科技的新篇章”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以揭示失落已久的香港战争遗迹。
沉浸式虚拟环境
“与历史学者的合作至关重要,他们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战士日记’,我们从中找寻有关碉堡、战壕等相关战时建筑的蛛丝马迹,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遗迹找出来、还原出来。”赖纬乐形容,整项工程犹如鉴证、破案:先埋首档案堆,锁定可疑坐标;继而运用地理空间和地理形态学技术,在可疑探索点300米范围内精准定位;最后,结合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数据,生成数码地貌模型,让掩藏在密林下的工事无所遁形。
“红色立体地形图”算法处理后的地貌模型
“我手上的模型,使用‘红色立体地形图’算法处理后的地貌模型,我们去除了覆盖的密林,并以3D格式展示了隐藏的二战遗迹。”赖纬乐手指模型解释,“这是西贡清水湾一带,空中俯瞰只是一片密林,但现在你可以看到这里有一条笑脸状的沟,正下方延伸出去很长一截,就像一个‘舌头’。我还记得实地踩点那天,我穿过一片茂密的植被,一条差不多1.5米深的战壕陡然横在眼前。”
机枪堡遗迹
这条战壕,是醉酒湾防线的其中一段。该防线修筑于20世纪30年代,全长约18公里,自醉酒湾经城门水塘北部伸延至大围、沙田,再沿慈云山及九龙岭北麓东南至马游塘,为九龙及香港海港的唯一陆上防御线。英军曾对其寄予厚望,1936年《香港防卫计划》评估,若运用得当,守军可凭此防线抵挡日军54天。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香港。三天后,醉酒湾防线全线失守。12月25日,香港沦陷,自此开始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岁月。
战争结束后,重新接管香港的英军随即爆破拆毁大部分防线工事。如今,唯有城门棱堡仍保留较完整的地道与炮位。狮子山、大老山、牛尾海一带,虽偶见机枪堡、防御阵地,却早已藤蔓缠绕,无人问津。
但在赖纬乐眼中,这些战争遗迹,正是那段至暗时期的沉默见证者。
“日军进攻城门棱堡时,从通风口投掷了大量的手榴弹,你到现场还能看到不少弹痕。”赖纬乐推了推眼镜,“当你的手指触到那些弹痕时,似乎就能瞬间感觉到堡内守军的绝望。”
过去两年间,赖纬乐和项目团队使用精确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面激光扫描及近距离摄影测量等技术,为这些战时遗迹创建了沉浸式的三维立体模型。“因部分遗迹实地难以抵达,我们就把它们‘搬’进实验室,让今天的地貌与当年的硝烟在同一帧画面重叠。当你走进这段沉浸式影像,就像置身于战场,亲历历史。”
团队利用地面激光扫描及近距离摄影测量等技术,为这些战时遗迹创建了沉浸式的三维立体模型
“是否也想告诉大家,战争曾经就发生在我们周边?”
“没错。”赖纬乐轻轻点头,“小时候,我常去城门碉堡附近烧烤。可往前推几十年,同一处地点却炮火冲天,硝烟弥漫。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更意识到今日和平的可贵。”
然而,这段历史并非所有香港人都熟知。“经常行山的人,也许都会看到麦理浩径某些路段的两旁有一些小坑,那些其实都是‘散兵坑’。无人指点,便不会有人留意。”赖纬乐说,希望在这些遗迹消失前将它们记录下来,并用科技手段还原其旧时面貌,让大家看见。
“年轻人可以接受这种方式吗?”
面对记者的追问,赖纬乐说:“当这些碉堡、战壕、防御工事‘摆’在他们眼前时,他们会开始提问题,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他说,无论是历史学家写书,还是物理学家建模,大家目标一致:让历史不被遗忘。“我们不是为了科学做科学,而是为了传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