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訪談|河套合作區助國家科創「戰略突圍」
来源: 香港文匯報
时间:2023-09-05 18:32:32
郭萬達指出,河套深圳園區背靠深圳乃至大灣區強大的先進製造業,正好是香港的實驗室技術走向產業化的最佳「試驗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河套的發展按下「加速鍵」。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形勢複雜,高科技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規劃立足深港,面向國際,雖着眼深圳園區,句句不離深港合作,是從國家的高度,意在發揮深港的優勢,開展國際協同創新,吸引國際科技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建立更加完備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再上新的能級,實現「戰略突圍」。
郭萬達特別提到,今次規劃的河套深圳園區三大發展定位中,「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恰是以深圳「所長」補足香港產業短板的精心設置,河套深圳園區背靠深圳乃至大灣區強大的先進製造業,正好是香港的實驗室技術走向產業化的最佳「試驗場」。
根據規劃,河套深圳園區有三大發展定位: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郭萬達指出,三大發展定位有其內在邏輯性,背後的涵義在於推動科技創新與開放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並行,三者是科技創新發展的必然路徑,都和香港緊密相關,涉及深港合作領域各有所長,正好互為補充。「科技創新具有開放性,不能封閉起來搞創新,需要開放合作。科技創新需要制度支撐,有了良好的規則制度,才能激勵產生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同時,科技創新還需要與產業結合,這需要中試的轉化來實現。」
研發+先進製造 強強聯手
「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建設備受香港各界關注,郭萬達認為,三大定位中,深港各有所長,前兩者重在開放合作、銜接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都是香港的「所長」,而在轉化方面,需要強大的供應鏈和先進製造技術支撐,恰是香港「所短」,深圳「所長」。
香港有着多所國際知名高校,基礎科研能力達世界級水平,但許多技術一直囿於實驗室,即「Research」 的階段。從實驗室到產業轉化還需要經過小試、中試,其中中試是一項技術走出實驗室到正式量產前的關鍵階段,是產業轉化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更需要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商品要量產,產品自身的核心技術固然很重要,生產產品的工程技術也很重要,要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才能有競爭力。美國正是靠着發達的製造業體系支撐了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的小試、中試和產業化。」他指出,河套深圳園區背靠深圳乃至大灣區強大的先進製造業,正好是香港的實驗室技術走向產業化的最佳「試驗場」。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內,香港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資料圖片)
事實上,深圳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製造業集群,為其創新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三批共4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中,深圳以四個集群躋身榜首。郭萬達指出,深圳擁有燈塔工廠、母工廠、專精特新等多類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創新載體,已形成多層次的先進製造業創新中心格局。通過各類平台作用,可融合各行業之間的創新,同時又能解決共性的、關鍵的技術問題,使得深圳先進製造業百花齊放。
加快從研發到工程化中試轉化
圍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規劃明確,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突破發展,支持先進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應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前沿領域,加快實現從研發到工程化的中試轉化,成一批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為大灣區建設持續產生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供給。
郭萬達認為,深圳「十四五」規劃明確的「20+8」技術主攻方向中,三大領域均在此列。三大領域也是產業優勢最為明顯,深港合作最有前景的方向。一方面香港的高校有着國際前沿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深圳在相關領域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供應鏈,也培養了一批大企業。「以生物醫藥技術創新為例,深港均在相關領域建立了雄厚的基礎,但側重點各有不同,香港重於生物醫藥的研究,而深圳則擁有完備的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正好互相補充。」
公開數據現顯示,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在全國處於龍頭地位,在全球也是十分重要的產業聚集地。2022年,深圳醫療器械產值986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的10%,出口佔比13%,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首位;擁有生產企業1,826家,上市企業19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98家、十億元以上企業14家,產業規模和總產值在國內名列前茅。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去年底公布的《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顯示,香港作為生命健康創新研發樞紐,擁有2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及全球領先的聯合研發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同時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監管機構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
推進合作 完善利益協調機制
郭萬達強調,深港在科創方面的互補性令兩地合作均有很強的積極性,多年來,兩地業界已經逐漸建立了一套「研發+轉化」的合作模式,造就大疆無人機等知名企業,結出碩果纍纍。強烈的合作開發意願也成為河套地區發展的獨特優勢,規劃中特別指出,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雙方合作共識度高、意願積極、互動活躍,基本形成了高效協作、相互支撐的合作機制。郭萬達指出,未來在兩地園區加快推進的過程中,除了聯合專責小組推進合作開發事宜,更應當有相應的利益協調機制。
特稿|港不容錯失「一次新生機遇」
在郭萬達看來,河套地區雖空間小,但是能量大。從空間面積來說,河套地區約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園區面積3.02平方公里,香港園區面積0.87平方公里,但其能發揮的帶動作用大。是次印發的規劃,有多層深意,影響深遠。
首先,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規劃建設河套合作區是推動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是國家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需要。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依然持續,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來臨。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加強與全球科技發展銜接,是中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河套這個特定區域實施特殊政策,發揮香港高度開放、聯通國際的自由港優勢,務實推進國際科技合作,是加快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提供強力支撐的重大舉措,也是國家科技創新領域更高水平開放、與國際科技發展保持銜接的戰略通道。
培育一批頂尖科企研發中心
根據規劃,到2035年,河套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對於香港來說,河套亦是一次新生機遇。他表示,深圳2000年左右借由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實現了騰飛,造就了華為、騰訊、中興等一批領頭企業,而香港相比內地擁有更加優異的條件,更早實現了4G信號的覆蓋,個人家庭也很早實現千兆光纖入戶,智能手機的價格和下沉效率也優於內地,但卻錯失機會,導致過去20年間科技產業發展的遲緩。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是香港的又一次機會,應當迎頭趕上。
河套將是深港發展創科聚集點
他指出,規劃建設河套合作區是支持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需要,在「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背景下,河套合作區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產業上,「北部都會區」以創科產業為核心,與維港都會區形成「南金融、北創科」新格局,毗鄰河套的新田科技城將建設成為「香港硅谷」。河套將是深港發展創新科技的聚集點、深港深度融合的發展區以及深港跨境互動強度最突出的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2年,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舉辦。圖為高交會一號館深圳「專精特新」優秀企業展區特種裝備無人機展示(資料圖片)
更大力度創新突破 探索「科技特區」
發展規劃中圍繞建設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提出九條促進跨境要素流通和制度銜接的具體舉措。郭萬達總結,九條舉措涉及 「五流」即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知識產權的跨境流動和「四制」即稅負制度、就業和社保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和市場准入制度,當中提出了白名單制度、分線管理、便利化監管、趨同的營商環境等系列制度創新亮點。
郭萬達長期關注河套建設,並持續發聲建議針對科技創新的特殊需求,給予河套更大力度的創新和突破,探索超越一般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科技特區」。以科研人員和貨物的通關為例,郭萬達指出,科研人員是科學家、工程師等高技能人才,不是普通遊客或者商務人士,數量不會很大,但出入境比較頻繁、時間要求靈活,因此對其出入境管理不宜按照採用一般普通旅遊簽證或商務簽證方式。此外,科研物資亦不同於普通貨物,而是動植物及其產品、微生物、生物製品、人體組織、血液製品、實驗試劑等小量的、時效性強的「研發小物流」,不宜採取普通貨物貿易方式來查驗和監管。
今次出台的規劃,在上述方面有了明確的進展。 他認為,是次印發的河套發展規劃中,既有現行人員物品通關的安排,如物品經「一線」進入深圳園區,按照現行行李郵遞物品有關規定監管、徵稅等,亦有長期的制度安排,如與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園區海關監管區域內實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探索實行科研機構與企業「白名單」製備案管理,對符合條件的進口自用科研貨物免徵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等。系列舉措既能立足當下盡快推進,也能為未來留足創新的空間。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縱橫大灣區 2023/09/05)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
-
今日要闻
-
滿月!這座「心願亭」點亮未來驕「澳」
-
热点新闻
-
-
热点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