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国家卫健委将以问题为导向,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围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需要,继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加快医疗资源区域间合理布局,以患者异地就医和促进医院同质化发展为切入点,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的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
□ 记者 侯建斌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数超过100万家,其中医院数量3.4万家;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8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诊疗人次达到2.7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资源供给、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学科建设、技术能力以及医务人员队伍经受住了考验。
“不过,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郭燕红说,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以问题为导向,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围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需要,继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加快医疗资源区域间合理布局,以患者异地就医和促进医院同质化发展为切入点,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的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
护士队伍素质不断加强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386.7万人,比2014年增加33.7%;2019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45万人,比2014年增长近50%。
国家护理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么莉透露,统计显示,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护士占比达37%,比2017年的34.63%提高6.46个百分点;近3年护士离职率稳定在1.6%左右;护士群体对“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参与医院管理”的感受度在提高;护士队伍中男护士的人数在快速增加,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达到12.5万人。
么莉说,随着护士队伍数量和素质不断加强,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这些反映患者安全的质量指标的中位数和变异度逐年缩小。这反映出医院护理质量向好改善,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在缩小。
“护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作用突出。”么莉说,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4.26万援鄂医疗队员中有70%是护士,其中40%是90后护士,重症医务人员的3/4是重症专科护士。
据介绍,新冠肺炎患者中包括高龄老人、新生儿,治疗非常复杂,心理反应也很复杂,需要护士们具有扎实的护理技能和掌握对复杂技术联合应用等处理能力,既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风险的发生,还必须承担患者的全部生活照护。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健全整个护理质控体系,从国家、省、市乃至对医疗机构的系统化管理,建立体系化的组织对整个行业,特别是护理专业的人员管理、培训、能力建设,从护理标准、指南、规范的统一,到质量管理标准和质控指标的制定、指标的采集、分析、反馈系统等。
么莉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人的增加,民众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多元,甚至标准会更高,提供高质量的具有人文的护理,既是社会民众对护理的一种呼唤或者需求,也是护理改革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在国家顶层设计下,相信护理会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民众对护理的需求。
重症医学资源总体不足
重症医学是医疗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现代医院管理水平和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邱海波透露,过去10年,全国设置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数量由1000多家增加至4000多家,全国ICU医生的执业人数增加到6万多人,ICU职业护士人数增加到10万多人。
《报告》显示,2019年,总的重症医学科收治病人数达到211万人,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较前些年有稳步下降。
邱海波介绍说,重症医学科的质控指标逐步改善。调查显示,反映重症感染治疗紧迫性的感染性休克的3至6小时的集束化治疗达标率平均高达80%和71%,较之前稳步提高。同时反映医院的ICU的医疗安全水平的医院感染,比如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稳步下降。
此外,强化同质化管理,医疗质量不断提升。邱海波说,重症医学是全国首批颁布重症质控指标的专业,并在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管理平台进行推进、落实,并通过质量管理的平台数据分析形成重症的质量报告,及时反馈,对推进行业规范、质量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从2009年开始推行全国重症医师的专科培训,目前已经培训3万多人;并在国家、省级、市级不同层面开展重症医学相关核心技术的培训,强化同质化的培训和管理。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驰援湖北的4.26万医护人员中,有1.9万人为重症专业医护人员。在疫情早期,重症医学专家组第一时间提出早期预警,早期识别高危患者,阻止轻症转为重症。邱海波说,一线的救治经验已进一步形成中国经验,成为中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国际救治指南的重要内容。
邱海波坦言,我国重症医学的资源总体是相对不足的,而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对县级医院、二级医院来讲,重症医学科的建设目前仍然是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加强二级医院、加强县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邱海波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对重症病人而言,无论在三级医院还是二级医院,无论在中心城市还是偏远地区,都能得到积极、规范和同质化的治疗。
建立医疗技术质控制度
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医疗技术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新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适宜技术的推广,不仅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病人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样起到积极作用。
郭燕红坦言,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来福祉的同时,如果对于医疗技术的不规范应用甚至是滥用,就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权益,也会对医疗质量安全带来威胁。
为此,国家卫健委颁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和强化医疗机构、健康行政部门、质控组织以及相应行业团体在推进管理和规范医疗技术方面的责任,在医疗技术管理方面建立一系列制度。
建立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制度,对于技术依据安全、风险、难度对临床医疗技术实施分类管理。对于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以及存在重大伦理问题,包括在临床上已经淘汰的,以及没有经过临床研究论证的技术,列为禁止类技术;对于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以及会使用到临床稀缺资源的技术,列为限制类技术。
对限制类技术建立备案制度。对于国家级15个已经列入名录的限制类技术,都制定临床应用和管理规范,要实施此类技术的医疗机构必须对照这些临床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要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备案。
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培训制度。对于重点的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需要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合格以后才能够从事这类技术,以确保临床技术应用过程当中的质量和安全。
郭燕红强调,通过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一方面提高医疗技术的水平,不断发展医疗技术、让医疗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另一方面,通过管理进行规范,进行质量的保障,确保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