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中国驻英国使馆就中国新冠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驻英使馆发言人毕海波公参向媒体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英国独立电视台、天空新闻台、《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人民网、凤凰卫视等媒体26位记者参加吹风会。
毕公参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相关情况:
第一,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防疫政策。三年来,中国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流行冲击,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中国重症率、死亡率始终保持全球最低,人均预期寿命从77.3岁提高到78.2岁。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提升了6位。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最大程度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努力阻止疫情在全球扩散,为全球公共卫生做出了贡献,付出了牺牲。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弱化,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我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接种等能力持续提升,政府积极呼应民众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生计要求,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中国防控进入新阶段,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中方相关部门积极扩充医疗资源,建立分级分类诊疗机制,提高药品产能供给,调集一切资源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千方百计降低重症,减少死亡。这既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这与西方所谓“躺平”有本质不同,后者完全是对中国调整优化防控措施片面、简单、甚至是歪曲解读。
第二,中国疫情形势发展总体在预期和可控之中。北京等已渡过疫情高峰的中国城市,生机活力涌现,复工复产步伐加快,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增长,国内航班数量上涨,出境航班预订量上升,影院人数增加。2023年元旦期间,中国超5000万人次出游,从南到北的旅游景点人气旺盛。与伦敦等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上海、武汉等城市民众参加跨年庆祝活动,充满喜庆欢快的气氛。我注意到英国媒体报道了这些欢庆场面。对一些省市可能迎来的疫情高峰,中方相关部门有着科学评估,进行了必要准备,有充分信心确保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推进。这是当前中国生动鲜活的真实图景。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有14亿多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有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坚实支撑,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把握早日赢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很多国家迫不及待地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许多英国民众翘首以盼实现“中国行”。
第三,中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中国是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3年经济保持4.5%左右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9.9%,在与世界分享中国大市场的同时,继续稳定向全球输送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总额达到创记录的17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22年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折合1780.8亿美元,增长12.2%。随着中国疫情形势不断好转,稳增长的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显现,中外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中国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投资者信心将得到提振,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带来更多利好。许多经济金融权威机构和专家纷纷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强劲反弹,所谓“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将拖累甚至威胁世界经济”的谬论将不攻自破。
第四,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开始就采取公开、透明的态度,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国际社会团结抗疫。中国主管部门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了相关信息,并通过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分享了中国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病毒基因数据。三年来,中方已同世卫组织开展技术交流60余次,“新十条”发布以来就已经举行了两次。我们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三年来,中国与世卫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保持密切沟通,共向34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毫无保留地和各方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将继续为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毕公参并就中国疫情信息公开、医疗物资生产供应、与世卫组织合作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