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 |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粤”来“粤”有为

非遗之美!《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浙江篇开机 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启动布展

海南文旅新体验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战地琼花绽芳华 巾帼颂歌永传唱

时政微观察丨两个“势”看中部地区崛起

前海: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核心引擎

广东税务:主动作为服务重大战略,助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进程

回归古典 弘扬传统 《美术里的中国》邀您共赏范曾之作《老子出关》

发布时间: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两千多年前,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眺望东方,见紫气浩荡八千里,求教于老子。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便莫知所终。他将毕生所悟之“道”留在文字里,成就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经典百代垂,文明千古传。当毛笔和宣纸要从代代流传的文字中勾勒出这位伟大先哲的容颜,优秀的创作会是什么样呢?

      墨是混沌万象,线是思接千古。这幅范曾绘制的老子出关图,神思飞扬间,准确把握住老子的神韵。观者能从准确而自由的笔墨中,一眼认出每个中国人文化记忆中的老子。

      画家范曾画过上百件《老子出关》,时间跨度数十年。在每一幅画作中,他不断尝试接近老子思想中的“道”,又把“道”反复融入画作与生命中。

 
 

抽筋折骨

用白描走进中国画传统深处

      范曾,193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的诗文世家。十七岁时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后因对绘画的兴趣转入中央美术学院。

△范曾青年时期照片

在成就纵笔游走、神思隽永的《老子出关》图前,范曾走过了数十年的基本功修炼之路。

      大学毕业后,范曾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绘中国历代服饰资料。《捣练图》《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正是在这里,范曾得以反复临摹传世杰作,打下了坚实的白描基础。

      范曾认为,造型观念是中国画独特的遗传因子。白描,则是造型的基础。

△范曾临摹的《八十七神仙卷》

      以线条摄神取象,准确抓住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和精神气质,范曾数十年苦功,二十岁时就因常年伏案而脊椎骨变形。成为画家前,范曾先把自己的基本功锤炼至炉火纯青。

 
 

思接千古

以阅读积累画作思想的厚度

      每天凌晨五点半,范曾就会准时出现在书房,开启一天的阅读。晨起阅读这个习惯,今年85岁的范曾已经保持了几十年。

读霍金,也读康德。翻古书,也了解最新时事。在范曾的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到他数十年如一日深刻的思考。他坚信,中国画的源头活水,须有哲学感悟、史家文思与诗之浪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范曾感悟着老子思想中的道,也将思想融汇在笔端。他要在画中完成思想和精神上向古典的回归,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

 
 

笔到心至 老子出关

      数十年间,范曾在极富生命性的材料上,即兴书写,用最贴近自然的简练笔触,追寻着老子思想的境界,与画中人物神遇迹化。

      老子皓眉如雪,洞察天地的慧目微睁。既稳如山岳,又似缥缈在云间。

      几十年伏案,范曾终于将简练的笔触和泼墨结合,达到了我写我法的境界。

      他的画,有明净的笔墨和健康的情操,现代教育第一人蔡元培、为民写真的画家蒋兆和、物理学家杨振宁与数学家陈省身……范曾始终希望读者通过水墨和线条,窥见人的精神家园。


      范曾的画中可以看到中国画的源与流,也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与流。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生生不息的活力,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东方文明的光彩,使天下云集而景从。

      在最近读的书扉页,范曾标注,“范曾所必读之经典”,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范曾不止创造了艺术,同时创造了范曾这个人。”

      让我们跟随这些真诚的笔墨与文字,走近范曾,走进《老子出关》的故事。

《美术里的中国•老子出关》

      综合频道CCTV-1

      7月5日 22:30档

      科教频道CCTV-10

      7月6日 18:54

      7月7日 11:00(重播)

      央视频

      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陈汉坤

上一篇:长春消夏艺术节开幕:让长春“22℃的夏天”享誉全国
下一篇:四川阿坝:“80后”藏族青年回乡创业 “织”出美好新生活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