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两门绝技 循一脉匠心 纪录片《荣宝斋》第三集《斋藏绝技》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时间:2022-08-10 17:25:03





 
      古法今风 再现画家笔意
 

      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术中的一支,木版水印的记载可追溯至隋代,历经唐宋元数代发展,技法日臻精湛,于明清时广泛应用于笺纸印刷等领域。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荣宝斋在琉璃厂井院胡同设立“荣宝斋帖套作”,自刻自印诗笺信笺,从此有了自己的笺纸生产作坊,这正是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的前身。

      1945年,荣宝斋借由技法改良,掌握了按原作尺寸印制书画作品的关键技术,使用木版水印技术为张大千印制了《敦煌供养人》。

     △张大千《敦煌供养人》(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

     1952年前后,荣宝斋再次成功印制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他大喜过望,此后又将自己的十八幅作品交予荣宝斋印制。由此,荣宝斋的木版水印迈入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徐悲鸿《奔马图》(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

      木版水印的基础在于勾描。勾描者需先将画稿上不同的笔触和颜色进行分版,然后描绘在半透明的雁皮纸上。原作中有多少颜色、层次,就要描出多少张稿子、分出多少套版。

      将画稿粘合在平滑木板之上,稍作整理后,雕刻者开始驾驭刻刀的走向和力度变化,雕琢起转折、顿挫的线条。荣宝斋自创的“崩刀法”,完美表现了中国画中常见的皴、擦、枯笔、飞白等笔法。

      印刷者不仅要手法熟练、干脆利落,还要熟知绘画技法,才能应对作品中微妙的细节及干湿浓淡的变化。

      △勾描、刻版、印刷

      走过许多寒暑,历经匠心打磨,1979年,荣宝斋印制了后世公认的木版水印巅峰之作——《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

            2006年,木版水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物”,这门技艺走进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走进了法兰克福、纽约、伦敦等大型国际书展,在国际盛典上充分展示了泱泱大国的文化魅力。

 
            同心叶力 传承传统技艺
 

         装裱又称“装潢”“装池”“裱褙”,是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而生的独特装潢工艺。恰如其分的装裱,不仅有助于书画作品的保存和留传,还能烘托艺术效果,令其神采飞扬。

1974年,荣宝斋的老师傅张贵桐与王家瑞带领装裱车间的技术骨干,抢救山西省应县木塔中契丹版大藏经等文物。

          △荣宝斋装裱修复专家修复契丹版大藏经

      一脉相承的勤勉与坚持,使得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在六十余年里形成了冲洗、揭旧、嵌补、全色等一整套完备的工艺流程,在装裱界独树一帜。2008年,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承两门绝技,古法今风,天工人巧日争新;循一脉匠心,弦歌不辍,同心叶力图复兴。

 
      名家感悟 文化自信
 

      著名书画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在节目中表达了自己对荣宝斋文化魅力的深切认同。他认为,荣宝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外国人到这里一看就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力量,不仅能起到教育和激励的作用,也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坚定文化自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五集大型纪录片《荣宝斋》,第三集《斋藏绝技》将于8月10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并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同步上线播出,次日21:21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重播,敬请收看。

 

 

    责任编辑:孙煜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



版权所有:英国富中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