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全景。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二代市场——1984年,新马路义乌小商品市场。拍友 金福根 摄
1986年,何海美(左2)在跟客户洽谈生意。受访者供图
浙江日报讯(记者 杜羽丰 何贤君)“40年,我家的住房换了4次,从3人15平方米,到90平方米套间,再到三间四层楼店面房,再到独幢别墅。富起来,靠的就是在市场里‘摆摊’。”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守摊”,今年已经71岁的市场首批商户何海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11 月25日举办的义乌市场建成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给“经营模范四十佳”颁奖授牌,她是其中之一。
1979年3月24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刚过去3个月。28岁的义乌县委秘书杨守春采写的《“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刊登在了《浙江日报》2版。2000来字的文章,如平地一声惊雷,引发各界争论。时隔多年后,此文被公认为叩响商品经济之门的“为民请命书”。
明清时期,义乌就有“鸡毛换糖”的习俗。每年腊月,趁家家户户杀鸡宰鸭,义乌汉子们肩挑担子出门,利用自家做的白糖换各种毛。好毛卖钱,差毛做肥料。60年代,这个传统中断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年底,许多饭吃不饱但是脑子活络的农民,一听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就悄悄挑起货郎担偷偷出门了。
“如何让人民群众吃饱饭,如何让人民群众富起来,这是横亘在当时县委领导面前的急需攻克的难关。”时隔43年,后来曾担任义乌县委领导和金华市委领导的杨守春直陈当时的窘境。
在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等人的努力下,1982年9月5日,义乌正式成立位于湖清门一带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允许农民进城摆地摊。
谁也不曾料想,这一放开,居然真的让“鸡毛飞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先后12次到义乌调研指导。2006年,他要求总结推广“义乌发展经验”,指出义乌的发展是“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的发展。
时光荏苒,四十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看一下“成绩单”。
从拥挤不堪的地摊小百货市场,已经迭代升级到第五代400余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背后关联着全国乃至全球200多万家的中小微企业;连续31年位列中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外贸进出口额突破38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变化,还显示在人口。1982年全县56.8万人,到2021年,常住半年以上人口达185.9万人,如果算上流动人口超过240万人。浙中一隅的小县,如今已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域,也是“七普”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全国4个县级市之一。
1997年,绍兴人张吉英到义乌创业。没朋友没客源,她从早到晚守着市场里1平方米的小店面,连上厕所都要跑着去,生怕这一会儿不在店里,就错过一单生意。25年间,她跑业务找客户,学电脑做电商、学外语交老外朋友,生意越做越大。
市场从不亏待勤奋的人。张吉英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如今,靠着一把雨伞,与她合作的客商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信好友里,光外商就有4000多人。
“义乌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义乌,还是世界的义乌。”常住义乌已经超过20年的约旦人穆罕奈德深有感触,他在这里娶妻生子,经营着义乌最大的老外餐厅。“每年我都介绍很多老外前来义乌,很多人已在这里‘淘金’致富。”
18 年前,塞内加尔人苏拉第一次走进义乌小商品城。如今,苏拉的贸易公司一年营业额超过 5 亿元,每个月都会有 200 至300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发往非洲。作为最早一批来义乌创业的非洲人,苏拉发现:“越来越多的非洲年轻人愿意来义乌发展,他们知道在义乌有机会。”
据悉,目前常住义乌的外商约有1.5万人,每年往来的外商超过50万人次。从2011年到2021年,义乌进出口总额从590.8亿元跃升至3903亿元。出口额从569.1亿元跃升至3659.1亿元,增长5.4倍,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八分之一、全国五十五分之一的出口额。
更令人振奋的是,第六代市场,也就是全球数字贸易中心今天正式动工。这将是一个集贸易服务、云端销售,甚至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新市场”。
“其实过去40年,历届义乌市委市政府一直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工作,那就是如何让人民群众富起来。只有富起来,才是硬道理。”义乌市委书记王健说,共同富裕是“市场”特质之一,义乌通过彩虹路、宅基地改革、城市有机更新等举措,让义乌本地人富起来。通过“百县万品”农产品集散中心、对口帮扶等举措,帮助全国欠发达地区;除了吸引外商来义,义乌人也积极走出去,在全球各地建立40来个海外仓,在迪拜建立涵盖欧亚非三大洲10多亿人的“义乌商城”,开通“义新欧”中欧班列,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我们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开辟一条共富之路,用义乌的新发展助力世界的新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义乌贡献。”
2003年,初到义乌的穆哈奈德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刘飞翔,在“MAEEDA”餐厅门口留影。(受访者供图)
2014年6月6日,穆罕奈德夫妇过来接放学的2个儿子。共享联盟·义乌 吕斌 摄
穆罕奈德(近照)在餐厅忙碌。 本报记者 沈立 摄
何海美展示自家的产品。沈立 摄
何海美展示自家的产品。沈立 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