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雕塑与西方对话 —— 赏艺术家吴为山讲“塑”的中国故事


来源: CGTN   时间:2022-11-11 22:47:56





      2017年,青铜塑像《孔子》正式落户巴西库里蒂巴市的“中国广场”;2020年,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在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揭幕;2021年,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于希腊雅典的古市集遗址;2022年,《鉴真像》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不忍池”湖畔落成……
      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在近30年间创作了600余尊雕像。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丹麦、比利时、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人们都可欣赏到他的艺术作品。那么,他是如何将雕塑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融会贯通,并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之美呢? 
1962年,吴为山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一个书香门第。家族的熏陶令他自小对艺术就有着超群的感悟力。五六岁时,吴为山就喜欢上了陶瓷器皿上的画作以及家中所藏古书中的插图。在无锡工艺美校学习期间,不满二十岁的吴为山第一次见到了维纳斯、伏尔泰、米开朗基罗等名人的雕像,精细逼真的雕刻技术让他大开眼界。1983年,吴为山同时被两所大学录取;怀揣多年理想,他最终选择了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吴为山多次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做访问学者。在海外交流期间,他一直秉持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图片图:青年时期的吴为山(右一)在国外访学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很不全面。吴为山回忆,在国外古玩店里看到的关于中国人的雕像作品中,大多还停留在晚清或民初时期的官员、百姓形象,这令他非常震惊。于是他暗暗发誓,要让西方对中国有客观、真实的了解。1996至1998年间,吴为山在荷兰欧洲陶艺中心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在与众多外国艺术家接触的过程中,吴为山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丰富;但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雕塑作品要扎根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于是他回到了祖国。
图片图:吴为山为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创作雕塑作品
为了突破雕塑艺术创作中写实主义和西方当代主义的框架与束缚,吴为山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向世界优秀文化学习。他将中国书法中的写意精神、印象派油画的颤动光色和中国民间泥塑的淳朴表现结合写实主义,融会贯通,逐渐使中国雕塑拥有了自己的表达体系。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余,吴为山的雕塑作品也更深层次地将中国哲学与文学内容表达了出来。
图片图:吴为山代表作《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多年来,吴为山始终怀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他说,希望通过雕塑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造像,把他们的形象融入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例如,曾获法国巴黎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雕塑类唯一金奖的作品《天人合一——老子》,就是以“虚空”哲学为创意,造型磅礴、气韵高古,内中刻有道德经,表现了虚怀若谷、满腹经纶的先哲形象,以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另一件被人们熟知的雕塑作品是创作于2012年的《问道》。取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载“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典故,这组雕像生动地表现了两位文化先贤会面的历史瞬间。据吴为山介绍,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恰逢他计划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我想要体现中国人的一种问道和谦虚好学,要向世界问道。我认为他们(老子和孔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两个擎天柱。在老子的造型中,胡须一直到底,这些线条充分体现了他的上善若水、一种自在感;而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强调社会伦理,所以他的形体是比较方正的,”吴为山说。
图片图:吴为山代表作《问道》
《问道》中的孔子像高约3米,气息高古,展现出儒家仁爱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像高2.8米,飘逸悠游,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核。2017年,该作品落户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象征着中白两国相互问道、相互学习的意义与愿景,也是两国建交以来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在吴为山的作品中,表现伟人“对话”的又一力作则是被业内津津乐道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2020年初,这两尊展现中西文化巨匠的雕塑在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揭幕。其中,达·芬奇塑像高2.25米,齐白石塑像高2.1米,加拐杖总高3.5米。创作灵感来自十多年前吴为山在威尼斯旅游时,幻想超越时空的东西方文化代表,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共同泛舟的意象。这位雕塑家表示,该作品融合了来自西方文艺复兴的写实传统与东方文化的写意精神,向世界表明东西方的文明对话“因为心灵相通,所以永恒”之意。
图片图:吴为山代表作《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英国富中传媒”,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619378122@qq.com。

今日要闻

主播说联播丨这里的人民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 主播说联播丨这里的人民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版权所有:英国富中传媒